在最艰难的抗疫时期,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们,不畏艰险,义勇冲锋,共克时艰,不辱使命,那是感动中国、改变时代的力量。8月6日晚,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“寻访战疫者,传承医者志”调研团邀请了郭海鹏老师,通过线上采访,深入了解郭海鹏老师的抗疫经历和心路历程,一同体会抗疫前线的故事与感动。
2019年底,郭海鹏老师从美国进修回国,3个月后,疫情爆发,他毫无犹豫,毅然决然选择奔赴武汉。问及让他做出决定的原因,他说抗疫前线急需呼吸和危重症专业的医生,自己作为危重症专业的一员,义不容辞。自己出身医学世家,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为了尽一个医生该尽的责任,自己也应该这样做。
而后,主持人谈到郭老师在武汉编写《武汉方言实用手册》和《武汉方言音频材料》时,郭老师表示,他们刚到武汉的时候,就发现病区中老年病患占比较大,他们大多只会说方言,援鄂医生难以听懂。而郭老师曾就读于武汉大学,对武汉方言有所了解,为了更好的沟通,就有了编撰一本方言手册的想法。在临床诊疗过程中,医患沟通是非常重要的,不仅是为了及时获知信息、方便诊疗,更是为了体现医学的人文情怀,医生多说些方言,患者便有更多信任和亲切感。
谈起在武汉的日常工作,郭老师提到,每天上午8点交班,下班很多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了。进入隔离区后,要了解晚上新收治病患的情况,对病人进行查体和查房,出来之后还要对医嘱进行调整。在隔离区工作时,需要穿戴3层手套,2层防护服,护目镜上经常起雾水,操作比平时困难许多。
在采访中,郭老师提到有一位抗战老兵在外院治疗了一个多月,效果不好,刚来的时候各方面指标都比较差,他们调整了治疗方案,应用了无创呼吸机,但老人十分抵触,经过医护人员的反复劝说,才打消了他的顾虑。应用呼吸机后症状改善明显,一直无法入睡的老人半小多时后便睡着了,大家感到十分欣慰。
郭老师还提到一位重症患者,从外院转入时情况很差,已经处于休克状态,同时还是一位进行血液滤过治疗的肾病患者,他入院时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,处理好已经接近凌晨一点半了。之后经历了3次大抢救,其中一次抢救使用了5次电击除颤才成功,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,病人状况逐渐好转,后来转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房接受后续治疗。
最后,郭老师分享了他的行医感悟和经验,第一是换位思考,把自己想象成患者及患者家属,来感受他们的需求,才能在诊疗的过程中带给患者亲和力;第二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,让自己的诊疗能力跟上学科的进步,这是作为医生最起码的。郭老师觉得,每一个走入医学殿堂的人,都是与医学的缘分,医生是一个伟大、值得尊重的职业。尽管医学是一门不断更新、学习繁重的学科,需要经历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十多年才能进入临床成为医生,但不要着急,因为医学是一个实践的学科,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过来。
采访结束,郭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医学生的殷切寄望,希望进入医学这个学科的大家可以坚持走下来,不忘初心,把这一份职业坚持做下去。
(文/林翔宇)